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

facebook

Facebook是一個社交網路服務網站。於2004年2月4日上線,才只不過短短的五年多的時間,facebook已經是全世界最成功的社交網站,同時在華人界這一二年來facebook中文網頁也已經成了十分強大的社交網站,一定有很多的朋友想要完整了解facebook中文網頁的歷史以及提供了哪些服務,而維基百科記載了十分詳細完整的facebook中文網頁的完整演進及功能列表,以下維基百科的資料。

Facebook的創辦人是Mark Zuckerberg,他是哈佛大學的學生,之前畢業於Ardsley高中。最初,網站的註冊僅限於哈佛學院的學生。在隨後的兩個月內,註冊擴展至波士頓地區的其他高校(如麻省理工學院)以及史丹福大學、紐約大學、西北大學和所有的長春藤名校。第二年,很多其他學校也被邀請加入進來。最終,在全球範圍內有一個大學後綴電子郵箱的人(如.edu, .ac.uk等)都可以註冊。之後,在Facebook中也可以建立起高中和公司的社會化網路。而從2006年9月11日起,任何用戶輸入有效電子郵件位址和自己的年齡段,即可加入。用戶可以選擇加入一個或以上網路,例如中學的、公司的、或地區的。

根據2007年7月的數據,Facebook在所有以服務於大學生為主要業務的網站中,擁有最多的用戶:3400萬活躍用戶(包括在非大學網路中的用戶) 。由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間,該網站在全美網站中的排名由第60名上升至第7名。同時Facebook是美國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點,每天上載850萬張照片。這甚至超過其他專門照片分享站點,如Flickr。

網站的名字Facebook來自傳統的紙質「花名冊」。通常美國的大學和預科學校把這種印有學校社區所有成員的「花名冊」發放給新入學或入職的學生和教職員,協助大家認識學校內其他成員。

網站對用戶是免費的,其收入來自廣告。廣告包括橫幅廣告和由商家贊助的小組(2006年4月,有訊息稱Facebook每周的收入超過150萬美元)[10]。用戶可建立自己的檔案頁,其中包括照片和個人興趣等;用戶之間可以進行公開或私下留言;用戶還可以加入其他朋友的小組。用戶詳細的個人資訊只有同一個社交網路(如學校或公司)的用戶或被認證了的朋友才可以檢視。據TechCrunch報導,「在Facebook覆蓋的所有學校中,85%的學生有Facebook檔案;(所有這些加入Facebook的學生中)60%每天都登入Facebook,85%至少每周登入一次, 93%至少每個月一次。」據Facebook發言人Chris Hughes說[11],「用戶平均每天在Facebook上花19分鐘。」據新澤西州一家專門進行大學市場調查及研究的公司「學生監聽」在2006年進行的調查及研究顯示, Facebook在「大學生認為最in的事」中排名第二,僅次於蘋果的iPod,和啤酒與性並列[12] 。

 

Mark Zuckerberg在Andrew McCollum和Eduardo Saverin的支援下,在2004年2月創辦了「The Facebook」。當時他是哈佛大學的學生。到了月底,半數以上的哈佛大學學生已成了註冊用戶。其時,Dustin Moskovitz和Chris Hughes加入,協助推廣網站,將Facebook擴展到麻省理工學院、波士頓大學和波士頓學院。擴展一直持續到2004年4月,包括了所有長春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學校。之後的一個月,Zuckerberg、,McCollum和Moskovitz搬到加州的帕羅奧圖市,在Adam D'Angelo和Sean Parker的協助下繼續Facebook的發展。同年9月,另一個社會化網路站點ConnectU的合伙人Divya Narendra、Cameron Winklevoss和Tyler Winlevoss把Facebook告上法庭。他們聲稱Zuckerberg非法使用了他們在讓他協助建站時開發的源代碼[13][14] 。與此同時,Facebook獲得了PayPal創始人Peter Thiel提供的約50萬美金的天使投資。到12月時,Facebook的用戶數超過100萬了。


2005年
2005年5月,Facebook獲得Accel Partners的1270萬美元風險投資[15]。2005年8月23日,Facebook從AboutFace公司手中以20萬美元購得facebook.com域名,自此從名字中把The去掉了。網站當時進行了重大改革。據Zuckerberg稱,目的是提高用戶檔案頁面的用戶友好性。在這個月,McCollum回哈佛大學繼續學業,同時仍舊以顧問的身份繼續為Facebook工作,並在暑假前來公司工作。Hughes則繼續在劍橋市履行他公司發言人的職責。2005年9月2日,Zuckerberg推出了Facebook高中版,並稱這是最合乎邏輯的下一步。雖然這最初被定位為需要邀請才能加入的社區,僅15天後,大部分高中的網路不需要密碼也可以加入了(雖然Facebook賬戶還是需要的)。到10月份,Facebook已經擴展到大部分美國和加拿大規模更小的大學和學院。除此之外,還擴展到英國的21所大學、墨西哥的ITESM、波多黎各大學及維京群島大學。2005年12月11日,澳洲和紐西蘭的大學也加入了Facebook,至此,Facebook中總共有超過2000所大學和高中[16]。


2006年
2006年2月27日,應用戶要求,Facebook允許大學生把高中生加為他們的朋友。2006年3月28日,《新聞周刊》報導Facebook可能被收購,談判正在進行中。據報導,Facebook拒絕了一個7億5000萬美元的收購條件,甚至有傳聞收購價達20億美金[17]。同年4月,Peter Thiel、Greylock Partners和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額外投資了2500萬美元[18]。5月,Facebook擴展到印度的印度理工學院和印度管理學院。6月,Facebook狀告Quizsender.com抄襲其設計風格,要求賠償10萬美元[19][20]。7月25日,Facebook增加了更多提高收入機會的功能。和蘋果iTunes的合作推廣活動中,加入「蘋果學生小組」的用戶可以在9月10日之前每周下載25首單曲[21]。這個推廣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們在秋季學期開學前對蘋果和Facebook的服務都更熟悉和喜愛。8月,Facebook又加入了德國的大學和以色列的高中。8月22日,Facebook推出Facebook記事本功能——一個可以加標簽、插入圖片、評論的部落格服務。同時用戶可以從其他部落格服務中導入。2006年9月11日,Facebook對所有網際網路用戶開放,這引起了很多現有用戶的抗議[22]。但兩周後,Facebook注冊仍舊對所有擁有有效電子郵件位址的人開放[23]。

2007年
2007年5月10日,Facebook宣布了一個提供免費分類廣告的計劃,直接和其他分類廣告站點,如Craigslist競爭[24] 。這個被稱為「Facebook市場」的功能,於5月14日上線。5月24日,Facebook推出應用編程介面(API)。通過這個API,第三方軟體開發者可以開發在Facebook網站運行的應用程式。這被稱為Facebook開放平台(Facebook Platform)[25]。同年6月,和iTunes的合作繼續為用戶提供免費音樂單曲下載。7月,Facebook完成了第一次對其他公司的收購,從Blake Ross和Joe Hewitt手中收購了Parakey[26] 。7月24日,Facebook聘用YouTube的前CFO Gideon Yu為CFO,替換了Michael Sheridan[27]。8月,Facebook成為新聞周刊的封面故事。

9月25日,微軟宣布他們可能會收購Facebook的部分股份[28]。據稱Facebook被完全收購可能性不大,因為其始創人Mark Zuckerberg希望保持獨立。

收購傳聞
2006年隨著MySpace被新聞集團收購,關於Facebook會被一家大的媒體公司收購的傳聞出現。Facebook的創始人Zuckerberg說過他不想出售公司,並否認這些傳聞[29]。他已拒絕9億7500萬美元左右的收購價格,不知還有誰願意出高於這個的價格收購Facebook。分析師Steve Rosenbush猜測是維亞康姆(Viacom)[30]。2006年9月,Facebook和Yahoo開始進行關於收購的認真談判,價格約10億美元[31]。同年10月,隨著Google以16億美元收購YouTube,有傳聞說Google開價23億美元欲從Yahoo手中搶購Facebook[32]。

Facebook的董事Peter Thiel暗示,根據2015年10億美元收入的估計,Facebook內部的估值是80億美元[33]。這一估值依據對與Facebook用戶構成類似的維亞康姆的MTV品牌的估值。
2007年9月,微軟向Facebook示好,欲以3-5億美元投資該公司5%的股份。其他公司,如Google也表示過類似興趣[34]。
2007年10月24日,微軟斥資2.4億美元購入Facebook 1.6%的股份,令Facebook整間公司的估值達到150億美元。12月李嘉誠對Facebook投資,據信也延續了這一估值[35]。


領袖群倫
早在2007年11月,Alexa的資料就已顯示Facebook成為世界最大社交網站[36],但當時信眾不多,Alexa後來又幾次調整了演算法,Facebook和MySpace的排序幾經易位[37]。2008年6月,comScore公布統計資料稱,Facebook自當年4月起的存取量已超過MySpace躍居全球第一[38],並迅速在網際網路傳播。而Opera於當年12月公布的資料[39]也支援了這一結論。

2007年5月24日,Facebook推出基於XUL科技的Facebook開放平台[40],迫使Google公司匆忙聯合MySpace、Hi5等推出OpenSocial與之相抗衡。儘管使用者基數遠遠大於Facebook平台,但截至2008年,OpenSocial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仍然不及Facebook。

2008年7月23日,Facebook又宣布推出單點登入系統Facebook Connect,12月4日向使用者開放。該服務的推出用以抗衡MySpace的Data Availability與Google的Friend Connect。起初因為沒有與業界曲高和寡的OpenID相容而受到一些非議,但到2009年2月,Facebook也加入了OpenID基金會[41]。由於Facebook資料的可信度高,Facebook Connect已被CNN、TechCrunch等知名網站接受,包括FriendFeed等競爭對手也認可以Facebook賬號登入。

2009年3月,Facebook進行了一次重要改版,使得頁面很像Twitter的「狀態流」,並且還宣布會開放其API[42]。

網站功能
 
Facebook簡體中文版的首頁[編輯] 牆(The Wall)
牆就是用戶檔案頁上的留言板。有權瀏覽某一個用戶完整檔案頁的其他用戶,都可以看到該用戶的牆。用戶牆上的留言還會用Feed輸出。很多用戶通過他們朋友的牆,留簡訊息。更私秘的交流則通過「訊息(Messages)」進行。訊息發送到用戶的個人信箱,就像電子郵件,只有收信人和發信人可以看到。

2007年7月起,用戶可以在牆上貼附件[43]。之前,只允許文字內容。

禮物(Gift)
2007年2月,Facebook新增了「禮物」功能。朋友們可以互送「禮物」——一些由前蘋果設計師Susan Kare設計的有趣的小圖標。禮物從Facebook的虛擬禮品店選擇,贈送時附上一條訊息。收到的禮物以及所附的訊息會顯示在收禮者的「牆」上,除非送禮者設定這個禮物是私秘的。另外,在牆的上方還有一個「禮盒」。用戶收到的所有禮物都在禮盒中。公開的禮物顯示送禮者的名字,私秘的禮物則顯示「私人」。

另有一個「匿名」的選項。雖然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禮物,但只有收禮者可以看到送禮者的名字和訊息。這種禮物只在禮盒中,而不在牆上顯示。

Facebook用戶注冊時免費獲得一個禮物。以後的每個禮物1美元。最初推出時的禮物是有關「情人節」的。同年2月由此產生收入的50%捐獻給Susan G. Komen乳腺癌基金會。之後,Facebook每天推出一款新禮物,大多數都是限量版,或只是限期供應。用戶個人主頁會顯示每日禮物的廣告。隨著Facebook開放平台應用程式的出現,第三方開發的應用程式對1美元購買禮物的模式構成威脅。請注意,Zachary Allia開發的「免費禮物」,與Facebook的官方禮物是不同的[44]。

市場(Marketplace)
2007年5月,Facebook推出Facebook市場。用戶可以免費發布下列分類廣告:售賣二手貨、租房、工作,等。供求兩方均可發布[45] 。所有Facebook用戶都可以使用這個功能。目前是免費的。

戳(Pokes)
Facebook提供一個「戳一下(Poke)」功能,讓用戶可以丟一個「戳(Poke)」給別人。根據Facebook常見問題中相關的解釋:「Poke是你和朋友互動的一種方式。在設計這個功能時,我們認為提供這樣一個沒有明確目的的功能,其實挺酷的。用戶們對Poke有各自不同的解釋,我們也鼓勵你提出屬於你自己的解釋。」實際上這個功能的目的只是讓用戶能引起別的用戶的注意。

儘管很多用戶確實用這個功能來引起別的用戶注意,或說聲「嘿」,但有些用戶仍把它理解為「性」的意味[46][47]。這個解釋造成了一個很熱門的Facebook小組的產生——「Poke夠了,我們乾脆做愛吧」(Enough with the Poking, Lets Just Have Sex)。到2008年9月,這個小組共有38萬用戶。

有時朋友之間會進行一種被稱為「Poke仗」的游戲——兩個用戶間用「Poke回」功能,互相Poke來、Poke去。

另有一些衍生出來的新功能,如「X我」,和「超級Poke」,讓用戶可以把Poke替換成任何動作。


狀態(Status)
狀態,讓用戶向他們的朋友和Facebook社區顯示他們現在在哪裡、做甚麼。Facebook讓用戶填入狀態的提示是「(某某用戶)正在。。。」,用戶填入剩下的部分。在用戶好友列表的「最近更新」區,顯示這些狀態。

活動(Events)
Facebook活動的功能幫助用戶通知朋友們將發生的活動,幫助用戶組織線下的社交活動。

開放平台上的應用程式(Application)
2007年5月24日,Facebook推出Facebook開放平台[40]。利用這個框架,第三方軟體開發者可以開發與Facebook核心功能整合的應用程式。

最流行的應用程式包括

頂級朋友:用戶可以選擇和顯示他們最好的朋友
塗鴉板:一個圖形效果的「牆」
我喜歡:一個社會化音樂發現和分享服務,包括音樂會資訊和有關音樂知識的小游戲
甚至有象棋、拼字遊戲之類的遊戲出現。而第三方網站如進行Facebook應用數據統計的Adonomics,相關部落格如AppRate、Inside Facebook、Face Reviews等等或應運而生或對Facebook應用程式青睞有加。

2007年7月4日,Altura風投宣布「Altura 1 Facebook投資基金」,成為第一個只投資Facebook相關項目的風險投資[48]。2007年7月10日,Bay Partners宣布成立「應用程式工廠(AppFactory)」,一個只投資Facebook應用程式的種子基金。

2007年8月29日,Facebook改變了他們對應用程式熱度的衡量標準,更傾斜於那些有深度價值的應用。因為之前,衡量標準僅以用戶數為標準,使得那些高度「病毒傳播」但沒甚麼用處的程式排名很高[49]。著名IT部落格Valleywag曾批評Facebook應用程式是「一大堆垃圾」[50]。

截止2007年9月26日,共有超過4500個Facebook應用程式出現。

由於一些應用都強迫用戶先邀請朋友才可使用,令用戶感到困擾。有用戶設立了反對這些應用程式的群組,吸引了超過60萬的用戶加入。

Facebook標識語言(Facebook Markup Language)
Facebook標識語言(FBML)是HTML的子集。Facebook應用的開發者可以用這種語言定製他們的應用程式的外觀。

Facebook視頻
與Facebook開放平台同時推出的,還有一個Facebook自己開發的應用程式——視頻分享[52]。用戶可以上傳視頻、通過「Facebook移動」上傳手機視頻,以及用攝像鏡頭錄像。同時用戶可以給視頻中的朋友加「標簽」。這一功能被認為會與MySpace的相關功能競爭。但Facebook的視頻只能在Facebook網路內觀看。然而,一段發表在Userscripts.org上的Greasemonkey代碼讓用戶可以下載Facebook視頻或將之轉貼在其他網站[53]。

Facebook的域模型
下圖用UML類圖的形式,顯示了Facebook系統所管理的資訊。它提煉出Facebook數據庫中的實體、關系、欄位。


Model of the Facebook domain比如,圖中顯示了有關工作、學校、信用卡、顯示用戶名等的欄位。(黃色方框代表類)

請留意該圖僅為概念類圖,並非具體實施的細節。如欲了解更多數據模型的細節,請參考Facebook查詢語言(FQL)——一種類似SQL的查詢語言的相關資料。

技術架構
Facebook使用LAMP(Linux、 Apache、 MySQL、 PHP)作為技術架構。Facebook的一個技術架構工程師Steven Grimm在部落格中提及到[54]:

幾乎我們所有的服務器都運行開源軟體。我們的Web服務器是Linux,Apache和PHP。我們數據庫是MySQL。我們使用memcached來保證網站的快速反應。一些後台應用Python、Perl和Java,以及一些gcc和Boost。程式員用Subversion和git來進行代碼管理。還有很多——像很多網站一樣,從頭到腳都是開源軟體。

安全與隱私
註冊Facebook後,用戶會被要求輸入電郵位址以及其電郵密碼,使Facebook方面能夠自動登入該用戶的電郵帳戶以取得其其通訊錄(即用戶聯絡人的電郵位址),這樣就能告知用戶哪些朋友有使用Facebook。但是,Facebook會用這些密碼來做什麼,則沒人知曉。

燈塔計劃
2007年11月6日,Facebook為改善盈利環境,發布了顯示廣告系統——Beacon[55]。該系統的主要思路是採集使用者在外部網站的活動並推送給Facebook的好友[56]。由於該廣告系統過度使用了使用者資料,遭到普遍抵制,被迫於12月5日宣布允許使用者關閉此功能。

條款風波
2009年3月,Facebook在未知會使用者的情況下擅自更改使用條款,宣稱使用者上傳的資料即使刪除,Facebook仍然具有完全的使用權。這引起了使用者的普遍抗議。Facebook被迫收回成命,並根據使用者的意見重新擬定了條款並交由公開投票。重新擬定後新條款獲得了60餘萬投票者中70%以上票數贊成。但投票率遠遠低於預先規定的30%。儘管如此,Facebook仍然於5月1日頒行了這一條款[57]。

駭客入侵
2009年5月,駭客成功入侵Facebook 2億用戶,盜取部分人的密碼,藉以發放垃圾電郵。Facebook發言人說,暫時凍結涉事件的戶口。駭客盜取用戶密碼後,經有關電郵將垃圾郵件傳送給用戶的朋友,要收件人進入看似Facebook頁面的假網站,當收件人登入時,已經將密碼舉手相送,讓駭客繼續以同一模式發放垃圾電郵。[58]


被中國封鎖
2008年7月初,Facebook被中國防火長城不完全封鎖,當時使用者仍可以間歇性地看到部分內容。官方沒有說明任何原因。[59]同年7月底,因北京奧運會的召開,封鎖被解除。
2009年7月5日,烏魯木齊市發生騷亂事件。7月7日,Facebook再次被封鎖。而在前一天Twitter也遭到封鎖